考試心路之考無不勝(二)
以下是陳祥星所著《考無不勝》里的內容:
我很清楚,我所做的事是一般學生和考生都能做到的,并不需要具備特別的天賦。我確信,只要正確地學習,絕大部分考生都能考無不勝。
一、關于應考學習方法
(一)應考的一般學習方法
1、舉一反三
掌握一條道理能夠適當?shù)厝フJ識相近的幾條道理,或能夠去解決幾個類似情形的“案例”。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在間一學科使用,而且可以跨學科使用。
例如,當我們在書上看到,我國實行實收資本制。資產負債表上的“實收資本”金額系股東實際投入的資本,在實收資本制下,實收資本金額必須等于企業(yè)營業(yè)執(zhí)照上的“注冊資本”金額。但當我們看到中外合營企業(yè)關于分期出資的規(guī)定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yè)的處理一定程度地偏離了“實收資本制”——在合營各方的出資全部到位之前,合營企業(yè)的“實收資本”不等于“注冊資本”。從這點,我們便可以進一步推測,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yè)的處理借鑒了英美法系的“注冊資本制”,這樣,會計便和法律產生了關系。進一步的舉一反三還有:公司法關于股東出資方式的規(guī)定也體現(xiàn)了“實收資本制”的精神;公司法規(guī)定,上市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股票,不允許有庫藏股,這些都與“實收資本制”有關。再進一步的舉一反三有:既然公司法不允許債權作為出資,那么,對公司制企業(yè)而言,所謂的“債轉股”便有了公司法上的障礙;既然不允許上市公司收購本公司股票也不允許有庫藏股,那么,“股票期權”怎么操作?“股票期權”操作不了,那么是否有其它的辦法?也許,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需要時間來養(yǎng)成,是一種習慣。
在窮于應付考試的那幾年,我有時在有點不可恩議的時間里通過了考試,舉一反三的能力起了不小的作用。因為注意了舉一反三,我可以少做很多題目。我從不靠“題海戰(zhàn)術”取勝,也從不擔心會因為少做幾道題目而少考幾分。隨著舉一反三水平的提高,題目可以越做越少。但這無法一激而就,需要一個過程。有些“考友”,大概會覺得年紀大了,養(yǎng)成這個習慣會顯得遲,其實即使僅在一次應考的學習中,有意識地注意這個問題,可能也會有意外的收獲。再說。養(yǎng)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什么時候都不會太遲——特別是在提倡終身學習的今天。
學習舉一反三到了一定水平以后可能就是融會貫通的境界了,就學習和對付考試而言,如果比較熟練(還不必達到非常熟練)掌握舉一反三的方法,就已經足夠了。
2、追求簡單
“舉一反三”了一段時間以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道理從表面看顯得不同,實際上是沒有本質差別的,當把較復雜的道理與較簡單的道理聯(lián)系起來以后,就等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英國的哲學家、數(shù)學家羅素說“凡是真理都是簡單的”。一旦成了某一領域的大家,經常很容易就成了許多領域的大家,這應該可以叫融會貫通了。有意識地追求簡單,碰到較復雜的問題時,總是要想辦法把它變簡單。
“簡單”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自己覺得簡單,二是指能夠用簡單的話把問題講清楚。不少考友抱怨說,看著書黨得明白,合上書就什么也不記得了。我想,這與學習時僅一知半解有關?碱}特有些條件和前提作了改變時,有的考友干脆就不會做。我在近年的學習中,經常會在腦子里假想,假如要我向別人解釋這個問題,我要如何簡單地講清楚,越簡單越好。這是高效使用時間的方式,否則對問題的理解不容易深刻。對知識沒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往往意味著:書看了白看,讀了白讀,所“學”的知識不但在實務中不能用,連應付考試也會顯得困難。
例如,如果我們能用簡單的語言把合并報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說潔楚,那么就意味著,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比較清楚的。
3、聯(lián)想記憶
聯(lián)想記憶法的中心思想是把沒規(guī)律的東西“聯(lián)想”在一起進行記憶。例如,要記憶人和天這兩樣事物時,我們可以想象為“人在看天空”。
……反正,我們愛怎么聯(lián)想就怎么想,只要能記住它,做一些荒唐的想象也無妨。那怕是再枯燥的條文也有順序。管理學大師法約爾就說過“事物都有順序”這樣的意思。拔不出順序,多半是我們的水平和悟性不夠。設順序,要想辦法拔出順序;水平不夠拔不出順序,就“聯(lián)想”出自己的順序。即使是暫時記憶,我也肯定要拔出或“想”出順序,畢竟,機械記憶力隨著年紀的增大而下降,但聯(lián)想能力卻會隨生活經歷而日漸豐富。而且,找順序或“想”順序的過程,往往會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這種能力需要鍛煉。
。ㄅe例:背中學生守則、發(fā)行股票的條件)我讀書時經常會有諸如此類的聯(lián)想,自然聯(lián)想,甚至只要一閃而過的聯(lián)想。這是一個習慣,如果能養(yǎng)成,很有好處。
4、用心的學習心態(tài)
我不算“聰明”的那一類,這么說決不是謙虛,更沒有說謊。我這幾年在考場上屢屢得手與所謂的“聰明”不存在質的相關性。如果靠的是知識,是因為我進行了積累;如果靠的是方法,也是因為我進行了積累;如果靠的真是所謂的“聰明”,那也是因為我把它通過掌握方法和知識表現(xiàn)出來了——方法決不是“聰明人”的專利。哪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我想是“用心學習”在起作用!坝眯摹笔且环N心態(tài),是一種學習狀態(tài)。很多人經常說沒時間學習,其實不一定是沒時間,時間天天都會有,根本就是沒有學習的心態(tài)。沒有學習的心態(tài)自然無法做到用心學習了。試想,如果連看電視的誘惑也抵擋不住,任我們再聰明也是很難讀成什么書;如果心靜不下來,整天庸人自擾,任我們智商再高也是枉然。在這方面,我做得也不好,但我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里用心學習。我讀書時基本上做到“專注”,窗外的歌聲、麻將聲,聲聲不入耳。
聰明與智慧不是一回事,“用心”這種“心態(tài)”應該是一種智慧的表現(xiàn)。有人“修煉”得很好,我還需努力學習——學習該干什么就專心或“潛心”干什么!坝眯摹钡木辰缈梢酝ㄟ^培養(yǎng)興趣來達到。我大學畢業(yè)后,讀英語時,我愛英語;讀會計時,我愛會計;讀法律時,我愛法律——讀什么愛什么。達到了“用心”以后,學習時,我們會想著學習的事,不學習時也會想著學習的事。學會計時,我在車上還在腦子里想著一些問題,甚至在夢里見到了“借和貸”。這種狀態(tài)往往能使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創(chuàng)造出小奇跡。在CPA應考學習期間,我們最好想辦法進入“CPA狀態(tài)”。
我尋找“用心”學習心態(tài)的辦法很簡單,就是間了自己幾個問題。例如,我是否有必要考慮這個事,如果有,我是否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考慮,是否有必要再想。人往往會老想著一個問題。實際上,無此必要。也許,有些事對我們確實很重要,但我們沒有必要用我們所有的精力去考慮它。在這個問題上,我遵循著“滿意原則”,也就是,我只花“合理”的時間考慮一個事。因為,我認為自己花了一些時間考慮一個問題以后,如果再多花一些時間,不一定會有“新解”,即使有,跟時間成本相比,也不見得合算。即使因為我沒有多花時間考慮某個問題而失去了更好解決問題的機會,那么,我就視之為貫徹“滿意原則”的成本。我沒辦法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尋得“最優(yōu)解”,那樣,人活得很累。這當然有個“度”的問題,這只能靠我們的主觀判斷。
考試的成功真的不在于所謂的“智商”,而主要在于心態(tài)。只要有讀書的心態(tài),考試這種事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并不難。CPA的考生一般都是要在八小時之外讀書的,這不得不要付出一些代價,這也許是生存的成本。在多事之秋,在我們處境不大寬松時,我們更要努力撥出一份學習所需的寧靜。
這里,我想再重復一遍——學會找出學習的心態(tài)是應付考試最重要的秘訣,否則,再高的智商,再好的方法全是空的。
5、認識學習與應試的統(tǒng)一性
要是真的認為學習與考試是兩碼事,那肯定是在開玩笑。有人會懷疑運動員在奧運會上拿金牌靠的主要是平時的訓練水平,即使有時其它因素起了主導作用,那種事發(fā)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視為“誤差”。我認為,考試的成績主要是由學習的效果決定的。我承認我在考場上用了一些辦法,但這些所謂的“技巧”是水平不夠時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是不起決定作用的。歸根到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的實力。學習的過程才是主要的,考試合格是表象,基本掌握考試所要求的知識是本質,同時也是目的。學習和考試兩者中,學習是本。
“應試教育”和“題海戰(zhàn)術”可能可以解決考試問題,但通過合適的方法學習也能解決考試問題,而且是解決考試問題的根本辦法。所以,考試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學習的問題,解決了學習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考試的問題。
。ǘ⿷糃PA的總體學習方法
1、確定學習的“次序”
2、考CPA不要泛讀
有些考友喜歡先把書泛讀一通,然后再精讀。CPA考試的試題偏難,對相關知識點考查得很細。根據(jù)這個特點以及我個人的經驗,應付CPA這種考試,把書泛讀一通等于沒有讀,是浪費時間的行為。所以,我建議考友們,不要搞泛讀,如果要讀兩通就認真地讀上兩通。我建議,考友們要努力做到只讀一通書。讀一通就要讀細,否則即使讀第二通,我們仍然很可能忽略讀第一通時忽略的問題。
3、處理好教材和參考書的關系
考題“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應該是《大綱》,是根據(jù)《大綱》編出來的教科書。我們不是要為做題而做題,我們是要為掌握方法及相關知識而做題——題目多得浩如煙海,我們做到海估石爛也做不完。
4、不要盲目相信重點、押題
應考CPA的學習目標應該是要清楚地掌握大部分知識點。
5、記錄錯誤和知識的關鍵點
就我的經驗,對不懂、有疑問的東西,我畫上一個符號;擔心自己會忘、對理解有關知識點的關鍵之處,我也畫上符號。我們畫上符號的地方就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財富,我們要珍惜善用,我每次考試前,就復習這些特別的地方。例如,在平時練習時,我們忘了把含增值稅銷售額換算成不含稅銷售額,我們可以在一個特別的記錄本記錄“含稅要換算成不含稅”或記錄“100/1.17”,這樣,在考試前,我們只需要一秒鐘就能起到提醒自己的作用。
6、“微觀搞細”和“宏觀搞定”不論我們看幾遺書,做多少習題,最終一定要把書上的相關知識讀清楚。所謂“清楚”就是要把書讀“薄”,要覺得“盡在掌握中”。如果我們讀完書回頭看一眼目錄黨得“很清楚”,覺得“成竹在胸”那么就可以了。
我們讀書之前看目錄是一種陌生的感覺,認真讀過以后,感覺肯定不一樣。如果我們看到有些標題還是很陌生,不知道里面講的是什么,那么,我們的學習肯定還不夠,肯定有問題。認真學習教材、做一定量習題是“微觀搞細”的過程,看看書上的目錄是“宏觀搞定”的過程。這時,我們看目錄,經常會有意外的收獲。所以,讀完一本教科書再回頭看目錄不僅是一種檢驗,而且是一個必要的學習步驟。
7、把握好做習題的量
根據(jù)指定教材編出來的習題,一般可以反映書上的有關知識。為了測試自己對書上知識的單握程度或者習題多得做不完時,有一種方法可以供選用。
我們可以對習題進行“抽樣”,然后只做這些“樣本”,“抽樣”的辦法可以根據(jù)情況,按題號進行選擇,例如只做奇數(shù)或偶數(shù)題號的題,或只選題號為“3”或“5”的倍數(shù)的題目。如果翻開習題或是模擬試題時發(fā)現(xiàn)不少考題就在書上,那么,我們可以認為我們的學習是可以的,那些題目可能就可以不做了。如果我們把與某部分知識相關的習題樣本完成得不錯,也可以考慮不再做習題了。這種方法類似于《審計》教材介紹的審計抽樣技術。
8、學習考題——一種有效的應試技術
一般人認為,考過的題目不會再考,但根據(jù)我的經驗,考過的試題很容易再考。學習考題還有一個依據(jù)——考題一般能反映出知識體系的重點,即使我們不能讀到考題,從學習的角度看,通過學習考題的方式把知識的宣點復習一下也是很好的!皩W習考題”時光看答案的效果不好,如果時間允許,我碰到模糊的問題會翻到教科書相關的地方仔細看看,我往往就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認識。
9.考試結束后的一項學習程序
考試結束后,我們可以把相關教科書翻一遍。這樣可以印象深刻地掌握一些知識,可以知道命題者怎樣整考生的。養(yǎng)成這個習慣以后,在書上讀到考題的能力會越來越好——這是應考學習的一種重要感覺。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考試后翻書是無聊的行為。
10.在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
“不論考什么,最好不要以為自己有什么專長,考CPA更是這樣。筆者以為,學習上”不能自滿“并不是品德的要求,而是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在注冊會計師考試中,不少會計方面的專業(yè)選手會在《會計》和《審計》考試中”意外“失手;有的人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卻考不過《經濟法》;有的人讀的是稅收專業(yè)卻考不過《稅法》;學理財?shù)囊灿锌赡芸疾贿^《財務成本管理》。這些都不奇怪。其原因既不是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的難度超過了專業(yè)水平,也不是專業(yè)選手的水平低到沒辦法應付這種考試的地步。我想,原因主要在心態(tài)上,沒有哀兵的心態(tài)自然就不會很認真地去準備了!,”哀兵必勝“是很有玄機的。
(三)CPA各科的應考學習方法
1.《會計》
1)學習《會計》不宜過分理性
CPA的《會計》科目難度不小,對于非會計專業(yè)的考友而言更是這樣。非專業(yè)考友不必過分去研究為什么要這個貸那個“這樣的問題,《會計》書上的知識很難攏出一個邏輯體系。實際上,某種習慣、某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就是道理——據(jù)說,會計是國際商業(yè)語言,既是語言便可能成了與中文或英文類似的東西,不見得就是嚴密的科學。
2)重視專業(yè)判斷
比較高層次的會計考試很重視專業(yè)判斷。例如,什么是“調整事項”,什么是“非調整事項”,什么是“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這類判斷務必搞清楚?加眩ㄌ貏e是非專業(yè)考友)往往會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具體的會計處理上,例如計提壞賬準備或折舊時的會計處理之類。具體的會計處理是基礎,要掌握,但專業(yè)判斷萬萬不能忽視。
關注一般的專業(yè)判斷要清楚地理解,例如,判斷長期投資是否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時,持股比例(例如20%)僅是一個一般的參考值,不要把這樣的標準絕對化。
除了重視一般的專業(yè)判斷,更要重視“異!钡膶I(yè)判斷。例如,會計政策變更適用“追溯調整法”,會計估計變更適用“未來適用法”?加岩⒁夥智迥男⿲儆跁嬚咦兏,哪些是會計估計變更,考友們往往對會計政策比較敏感,有時會把明顯是會計估計變更的事項(例如,改變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視為會計政策變更。當我們分不清時,或者兩者同時變更時,均視為會計估計變更,相應地適用未來適用法。這類專業(yè)判斷要掌握清楚,否則,考試時會出大問題。
3)重視“異!钡臅嬏幚
考友往往比較注重“比較正!钡臅嬏幚,至于那些書上篇幅不大!爱惓!钡臅嬏幚斫洺]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例如“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現(xiàn)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不同會計處理等。
4)重視會計信息披露
考友們在考場上碰到會計信息披露的考題,經常要埋怨命題者有病,實際上,會計信息披露明顯是財務會計實務的重點(財務會計有另一個名詞叫“外部會計”)。不少考友以為這些不重要,學習時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
筆者大膽猜測,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必考無疑(想想中國證券市場的情形就知道),保關聯(lián)方關系及其交易、會計政策變更的披露等等都是重點。
5)一定要把知識難點學到“自己覺得簡單”的程度
教材上的難點往往也是考試的重中之重。例如,所得稅會計和合并報表的知識務必搞潔楚,這些每年必考。
6)教材的新變化一般是重點
7)利用參考書
學習《會計》時最好能讀一章就同步參閱參考書,同步做相關的習題,這樣的效果比較好。不要怕做錯,我們做習題犯的錯誤多不是壞事,我們做錯一題就意味著我們多懂了一點知識。如果我們把習題完成得很好倒要小心自己是否真的很好地掌握了相關知識。
8)不要離開經濟業(yè)務的實質
財務會計要努力公允地反映客觀經濟真實,因此,我們學習時,要努力透過會計分錄去理解其所要反映的經濟業(yè)務,去理解相關的“經濟含義”。例如,借記“原材科”、貸記“銀行存款”這筆會計分錄反映的經濟業(yè)務是,用銀行存款采購了原材科且原材科已經入庫;又如,借記“年初未分配利潤”、貸記“主營業(yè)務成本(產品銷售成本)”這樣的處理可以理解為“減少以前年度的利潤,增加本年的利潤”,這與會計分期的基本假設有關。
2.《審計》
1)關于《審計》的邏輯體系
筆者感到很奇怪,財務會計經常存在“沒有道理”的處理,但《審計》這門課卻有比較容易理解的邏輯!秾徲嫛方炭茣臼窃诜智濉皩徲嬝熑巍焙汀皶嬝熑巍钡幕A上進行闡述的。筆者建議,關于“審計責任”和“會計責任”的概念和內涵,考友最好讀上三遍,開始學習時讀一遍,書讀到一半時讀一遍,書讀完時再讀一遍。因為,這對概念實在太重要了。例如,“注冊會計師在實施存貨項目的審計時一般應實施盤點程序”這句話出現(xiàn)在判斷題時,我們要怎么判斷?不少考友可能會黨得這句話說得很對,實際上,這句話是錯的。因為,盤點“是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的會計責任,不是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是監(jiān)盤以及必要的抽盤……”有些考友可能會黨得命題者很無聊——“你看,‘盤點’和‘監(jiān)盤’,就差一個字,而且注冊會計師們在審計實務中也常這么說!惫P者以為,類似這樣的考題不是無聊,因為,分清審計責任和會計責任是《審計》教材的基礎,也是審計實務的基礎。限于篇幅,筆者不再繼續(xù)說這個問題,考友在學習時務必把這對概念搞清楚。
目的決定方法和手段,例如從審計總體目標到審計具體目標,再到具體審計程序。
筆者的學習體會是:沒辦法總結出《會計》的邏輯體系(可能是筆者的水平差距太遠),但我們可以總結出《審計》的邏輯體系,考友最好在學習完《審計》后自行總結,如果做不到,一般就意味著《審計》的學習有點問題。
2)高度重視《審計》的相關概念
除了前文提及的“審計責任和會計責任”,還有幾個概念也是非搞很清楚不可的。
A.“符合性測試”和“實質性測試”
考友經常分不清這兩個測試的區(qū)別,由于我國目前的審計實務中很少或幾乎不進行符合性測試,所以,即便是有審計實務工作經驗的考友也黨得很麻煩。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要比較深刻地理解這對概念,同時,參閱并比較教材上的相關敘述,仔細揣摩兩種測試的差異。
B.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審計》中的又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考友們要深入學習。筆者這里要提醒的是,重要性水平不僅有量的指標(例如,人民幣20萬元),同時還有質的指標(例如,微小的變化使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整體公允性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此外,正是因為重要性水平的原因,注冊會計師發(fā)表審計意見時使用的措辭是“公允地反映”而不使用“準確地反映”?加褌儗W習時要注意對相關概念的舉一反三。
筆者要再重復的是,怎么強調《審計》的相關概念都不過分。很多考生黨得《審計》試題很容易,但成績經常不理想?荚嚂r感覺過分“甜蜜”經常不是好事,對答題的判斷發(fā)生嚴重失真反映的問題是“學得不夠清楚”。
3)審計報告是學習重點
對關于審計報告以及結束審計時相關工作的章節(jié),要非常認真對待——最好讀兩通。筆者建議考友最好把幾種審計意見類型的報告默寫一通。自己動手寫跟僅用眼睛看的差別是很大的,這些幾乎是必考的東西,無論如何要搞清楚——特別是何種情形出具何種審計報告的相關內容。
學習審計報告的相關內容時,不僅要認真而且要精細。例如,報告的標題必須是“審計報告”(教材上寫得很潔楚),“專項審計報告”的字眼出現(xiàn)在選擇題里不能選用,出現(xiàn)在“報告改錯題”里要改成“審計報告”——我想,要到這個程度才能算是掌握了“審計報告標題”這個知識點。有實務經驗的考友盡量不要把實務經驗過分地在《審計》考場上用——《審計》教材的不少地方帶看明顯的翻譯痕跡,是相對成熟的一門學科,也難免有點超前于我們的審計實務。又如,報告的抬頭,書上的格式處理是,被審計單位是股份有限公司時報告是寫給“全體股東”的,被審計單位是有限責任公司時報告是寫給董事會的。再如,積極保證和消極保證的處理,一般地說,注冊會計師應發(fā)表積極保證的審計意見,但對個別特殊目的的審計是發(fā)表消極保證的審計意見,盈利預測審核報告的措辭也相當特別。希望考友們在學習過程中要仔細領會這些相關問題。
4)簡略處理“實質性測試”的章節(jié)
對《審計》書中關于實質性測試的章節(jié),可以采取簡略的“學習程序”,就筆者的經驗,沿著“目的決定方法和手段(書上叫‘審計程序’)”的思路大概看看,估計就八九不離十了。
5)利用參考書
在同步利用參考書時,要特別重視判斷題和選擇題。因為,這些題目往往涉及了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6)學習往年考題
學習《審計》的往年考題可以放心一些,《審計》的知識變化不大,這點跟《會計》不同。
7)關注與會計的相關性
雖然《審計》教材有自己獨立的體系,但經常離不開會計。
3.《財務成本管理》
1)關于邏輯體系
《財務成本管理》基本涵蓋了公司理財、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主要基本知識。就理財部分,其邏輯體系是清楚的,基本沿著“股東財富最大化”這個目標展開,例如,投資、籌資和股利分配幾部分都是圍繞這個目標進行的。有必要指出的是,盡管有“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說法,但考CPA一定要信書,除非我們不想通過這個考試。例如,關于理財?shù)哪繕耸菍懮蠋兹f字還說不清的問題,書上說是什么就是什么,做學問是另一回事。
總的說來,《財務成本管理》比較有邏輯、比較自然,不象《會計》那樣“歪七八扭”的。
2)學習《財務成本管理》應持有的觀念
筆者以為,持看“利用財務會計信息”的觀念學習《財務成本管理》是很有好處的。例如,利息保障倍數(shù)(或稱為“已獲利息倍數(shù)”)這個指標在通常的理解中是出于考察企業(yè)償債能力(特別是償還利息能力)的目的而設計的。其計算公式的分母是“利息”。那么這個“利息”包括什么利息呢9是僅包括記入“財務費用”的利息還是連“資本化利息”也算上7如果沒有認識到財務會計與財務管理在本質上的獨立性,我們很容易受財務會計的束縛而對這個問題有模糊的理解。如果持看“利用財務會計信息”的觀念,我們是很容易判明,“兩種利息”都得算上。試想,如果我們是債權人,想評估債務人的還息能力,我們難道會去管債務人格應該承擔的利息記到哪個會計科目嗎?
也許,財務會計是一門不太自然的藝術,利息既可能記入當期損益而反映在某個會計期間的利潤表上,也可能“資本化”在某個時點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樣一搞,一些考生明明把“利息保障倍數(shù)”的計算公式背得很熟但就是分不清東西南北——考題不會做!1997年的《財務管理》(當時未改為《財務成本管理》)考到了這道題,我很欣賞這種考題。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中有不少考題是這種類型的,這個考試的難度從中可見一斑。
3)關于與《會計》的關系
為了節(jié)約成本,財務管理要利用財務會計信息,因此我們在學習《財務成本管理》之前很有必要把《會計》學個大概。否則,我們連什么“資本化”和“財務費用”這兩個名詞也搞不清楚。
考友還要關注的是,《財務成本管理》的考題與財務會計知識的相關性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
4)最好要“知其所以然”
《財務成本管理》教材上的公式,幾乎可以用初等數(shù)學的知識推導出來,筆者建議考友不妨試試。這樣比較容易“知其所以然”我們連公式也能推導出來,考試的時候,我們的腦子能不潔楚嗎?把相關計算的原理搞清楚是學習的重點。
5)利用參考書
《財務成本管理》的習題量一般較多。筆者當年投機取巧地解決了《財務管理》的習題。因為,我當時的時間很緊張,不允許我把所有的習題做完;另一個原因是,我看完書以后做相關的習題,錯誤不多,這表明,做習題對掌握書上知識的效用不大。于是,我就做得少一些。
考友如果在時間的限制下無法完成很多習題,不妨這樣處理:省時的選擇題和判斷題全部做;對計算題,桃一些做,可以按隨機的原則進行挑選。對有的計算題,如果看完題目覺得很清楚,便可以不做;對有的計算題,可以直接翻到答案看看有沒有“異!,所謂“異!敝饕附忸}的方法和公式是否“怪怪”的,如果發(fā)現(xiàn)異常,就把這個題目做了。這樣,我們在習題上可以節(jié)省不少時間。
6)學習往年考題
《財務成本管理》的考題盡可放心大膽地用,因為定量技術一般不容易發(fā)生變化——相關的貨幣時間價值表估計一千年不會變。
4.《稅法》
1)關于邏輯體系
《稅法》的邏輯體系基本按所得稅和流轉稅展開,但CPA考試注重實務,考友不必很在意這個問題。
2)高度重視“例外傳形”
在這個問題上,稅法顯得很零碎,幾乎每一個稅種都有很多特別的地方。例如,增值稅的“視同銷售”等等。
3)重視重要的期間和比例
稅法經常涉及一些期間,例如,“追征期限”等等。
稅法的重要稅率要記住。
4)要在比較中學習
例如,企業(yè)所得稅與外商投資企業(yè)和外國企業(yè)所得稅的區(qū)別。例如,一般企業(yè)所得稅率是33%(另外還有其它優(yōu)惠稅率),一般外商投資企業(yè)的所得稅率是30%(還有3%是地方所得稅)。
5)要掌握稅收優(yōu)惠的前提
例如,“兩免三減半”稅收優(yōu)惠的前提是,該外商投資企業(yè)必須是生產型企業(yè),還有經營期限上的限制。服務性行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是另外的標準。
考友在學習過程中要關注這些前提——前提性的錯誤是無法挽回的錯誤。
6)利用參考書
學習《稅法》一定要做適量的習題,同時注意“記錄錯誤”。
7)學習往年考題
筆者可以大膽地告訴考友,《稅法》試題的重復率相當高。把歷年的考題做一通,把相關知識點掌握了,對通過《稅法》考試的幫助很大。學習考題一般在教材學習結束后進行是比較合適的,這樣我們可以過濾去一些過時的東西。
5.《經濟法》
1)關于邏輯結構
《經濟法》是一個大雜燴,主要是“跟經濟有關的法律”(如果按法學上的分類,教材上的不少法律不屬于經濟法,這點教材里應該有說明)?忌槐厝タ季窟@門課的邏輯結構。
2)盡星不要去背那些法律條文
法律的思維是很嚴謹?shù),而且條理非常清楚,法定的條件缺一不可。CPA的《經濟法》考試偏重實體。就筆者的考察,近年的小部分試題的風格有點接近律考。這樣,我們就更不宜靠死背來應付這門課。
如果考友目前還沒辦法體會到“學法律不靠背”,那么,記憶時不妨嘗試一下前文介紹的“聯(lián)想記憶法”以及舉一反三的舉例。
就《經濟法》的內容看,最難的應該是《合同法》部分,合同法不屬于經濟法而屬民法范疇——民法是博大精深的。如果考友對其它部分采用記憶的方法,對這部分則要盡量去理解。我看到個別CPA《經濟法》試題是沒法背的。
3)要在比較中學習
我國關于企業(yè)的法律有好幾部,《公司法》是重點,但可以跟《企業(yè)法》和《個人獨資企業(yè)法》等進行比較。
4)利用參考書
對于法律學習能力不夠的考友,參考書顯得很重要,否則,我們不知道教材的哪些敘述會被怎祥出成考題。
選擇題和判斷題這種省時的習題要全部做,至于那些簡管和問答什么的就靈活地從簡處理。在學習上,有多少時間就讀多少書;應付考試時,則根據(jù)時間安排應考辦法,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辦法。
5)利用往年考題
《經濟法)的往年試題有些是過時了,但還是有很多可以用的。這個“學習程序”最好不要省去。
不論利用參考書時,還是利用往年考題時,都要記錄錯誤和相關的重要點。
二、CPA總體應試技術
1.無論我們的水平多高,復習得多充分,在態(tài)度上都不能輕敵。因為,CPA的試題考查得比較細。
例如,同祥是“利息保障倍數(shù)”這個知識點,在會計師職稱考試里,知道公式、會計算估計就可以了,但CPA考試要求考生要比較清楚地理解其經濟含義,希望考生能在實踐中應用,所以考題就出成公式“分母”的利息包括哪些。CPA的試題大部分是這種類型的,所以考友要很注意CPA試題的這個特點。
2.要自信,考試這種事,沒有“權威”,不要迷信什么。
有些考友考試前看到別人在讀書,就覺得心虛,就覺得自己也該再看兩眼書。這是自信不足的表現(xiàn)?荚嚽霸摬辉摽磿鴳勺约簺Q定,不必受別人的影響。我考試前有時也看書,這是由我自己的計劃決定的。我不管別人讀得怎么祥,花了多少時間;我只管自己讀得怎祥。如果我認為自己讀得可以了,那么我決不會因為別人在讀書而覺得心虛。我想,除了學一些知識以外,在學習和考試中學點如何做事的方法、培養(yǎng)一點心理素質也是很重要的。
在這方面,我自認為做得不錯。為合理保證考試目標能實現(xiàn),我會制訂一套程序,把自己制訂的程序完成得怎么樣,做到心里有數(shù)。這祥,別人花多少時間,如何努力,讀到什么程度,都與我無關?荚嚽,對自己的準備工心里有數(shù)了,那么只會因為自己的計劃沒完成或完成得不好而感到心虛,決不會因為別人的原因而心虛。這里有個自我判斷的問題,我的這種自我判斷能力是在多年的學習和應考中形成的。總之,我們要用自己的標準來判斷自己行不行,沒必要管別人怎么祥。
3.考試的結果主要和實力有關,和平時的應考學習有關,而與考試時所處狀態(tài)的相關性不太高。因此,我們不必過分在意自己的應考狀態(tài),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如果實力足夠,考個60分合格是不難的事。
4.無論哪一個科目都要安排好各類題型的答卷時間。
CPA試題的題型和題量變化不大,考友可以根據(jù)往年的試題做個大致的時間安排。一般地說,主觀題要安排充分的時間,有些大題可以讓我們做上一個小時還覺得時間不夠,有些考友忽視了這個問題。
5.對試題各題型計劃得分目標并安排好相應的考法
前文提及,用得分的觀念比較容易通過考試。我應考時,一般會計劃某種題型的得分比率,例如,單選題要得80%,多選題要得75%,判斷題要得60%,簡答題要得50%,大題中的客觀題部分要得70%,主觀題部分要得45%。這祥,綜合得分率一般可以達到60—65%左右。就我的習慣,我從來不指望主觀題,我喜歡客觀題。所以,我希望考友們不要對主觀題抱太大希望,盡管我們必須努力對付它。
根據(jù)我們的得分計劃,我們就要計劃我們的考法了。例如,判斷題要得60%,在倒扣的規(guī)則下(假設倒扣的分值與得分值一祥),如果我們把10題全做了,必須判對8題才能得到及格的分數(shù)。這種題型的考法就要很藝術了。就我的習慣,我對沒有把握的判斷題是采取放棄的策略,除非不得已才會去冒險。在應試上,我是一個“風險厭惡害”。判斷題的考法,考友們要事前想好,別小看那幾分——有時我們離及格線就是幾分之遙。
再如,單選題要得80%,相應的一般考法是:要基于充分理由選答案。當我們發(fā)現(xiàn)達不到這個比率時,我們就得采取相應的策略,例如,努力把主觀題部分做好一些。
6.考試時千萬不要隨手選答案
CPA的試題是容不得我們隨手的,命題者經常在試題里設置“陷阱”。做題時,不要基于“好像是”的感覺選答案,這祥選出來的答案很危險。就我對自己的要求是,選答案要有“很清楚、毫無疑問就是”的感覺,對沒有這種感覺做出來的題目,我一般就覺得有問題。所以,我每次考試總是很悲觀,從不敢高估自己,也很少高估自己。這祥的心態(tài)有助于我們養(yǎng)成扎實地掌握知識的習慣,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應試水平——因為,我們沒辦法用“很清楚、毫無疑問就是”的感覺把試題做出來就說明我們的應考學習存在問題。
7.考試前一定記住復習平時記錄的錯誤
前文提及,復習時要注意積累、記錄錯誤。既然平時準備了,考試前或考試前夜。一定要看上一遍。這花不了多少時間,我是十幾年如一日地這祥度過?荚嚽耙沟倪@個程序很有價值,一般可以讓我們多得幾分。
三、CPA各科目應試技術
1.《會計》
1)客觀題。
《會計》的單選題比較容易,一般要計劃得80%的分;多選題比較麻煩,能得70%的分就算可以;判斷題最麻煩,因為判錯倒扣分的緣故一般要計劃得60%的分?加岩υ诳陀^題盡量多得分,主觀題不可能很輕松的,財務會計的內容太多,要搞個大題目讓我們做半個小時還找不著北實在是不難的。
客觀題考得很細,要做好客觀題需要比較扎實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這要靠應考學習的積累。客觀題的重點仍然是一些“例外情形”或是一些“怪異之處”。例如,業(yè)務招待費不能計入“銷售費用”,偏偏要計入“管理費用”——這類東西就是客觀題的考試重點。
有時可以用一點小技巧。例如,2000年CPA《會計》試題單選第一題:
企業(yè)發(fā)生的原材料盤虧或毀損損失中,不應作為管理費用列支的是()。
A、自然災害造成的毀損凈損失
B、保管中發(fā)生的定額內自然損耗
C、收發(fā)計量造成的盤虧損失
D、管理不善造成的盤虧損失
解答這道題目有三種辦法:
第一種辦法自然是靠實力解決。
第二種辦法是靠猜:財務會計信息要公允反映客觀經濟真實,既如此,如果把自然災害造成的毀損凈損失計入“管理費用”顯然有失公允,因此,答案是A.用這樣的辦法需要一定的理論水平,一般考友可能不具備,那可以用第三種辦法。
第三種辦法是,利用答案的互斥性。顯然,B項的“保管”和C項的“收發(fā)”等同于D項的“管理”。如果B項或C項可以選,D項也可以選;如果D項可以選,那么B項和C項應該也能選。于是,答案應該是A.這道題是屬于不懂會計也能做對的。
實際上,不少選擇題都可以用這種辦法解決。限于篇幅,本文在其它科目的考試中不再介紹這種方法了。
2)主觀題
《會計》試題的計算題、賬務處理題和綜合題題量大,分值高,考友們要安排足夠的時間應付。
應考主觀題時,最好把能做的、會做的先解決。應考主觀題時,要小心地進行專業(yè)判斷,例如,長期投資的核算究竟是要用“權益法”還是用“成本法”核算這類判斷。再如,“股權購買日”的確定也有財務會計上的標準。
總之,“注意專業(yè)判斷”這條原則要貫穿《會計》學習和應考的全過程。
2.《審計》
1)客觀題
審計試題的客觀題要小心再小心,千萬不要想當然。要做好客觀題的基本條件是“概念要看楚”!這點在前文已經述及,不再贅述。
2)簡答題
《審計》的簡答題不太好應付,要靠平時記憶應付這樣的試題幾乎不可能。這種情況下,考友們可以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應對。
例如,回答“簡要說明內部控制研究和評價的三個步驟”這樣的題目。我們一般不會去記憶哪三個步驟,但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為注冊會計師在對一家被審計單位進行內控研究,那么,我們可以很樸素地把我們的想法寫出來:
A.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情況(所有跟“檢查”相關的工作均需要了解情況);
B實施符合性測試(或表述成“了解相關內部控制制度的執(zhí)行情況”也八九不離十);
C.評價控制風險(或表述成“考慮內控制度對審計風險的影響”——我們的內控研究是有目的的,這樣說,雖不夠專業(yè)但有可能也可以得一點分)。
順便指出,如果我們在學習時帶看上述樸素的思維,我們可以不費力地記住三個步驟,根本不需要去背——因為那三個步驟實在是很自然的一種邏輯延續(xù)。
這類題目以及一些關于考查審計程序的題目,想不起書上說的就自己想,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寫——人總是會有點創(chuàng)意的——如果學習時也邊想邊學,我們是可以很輕松地“順便”記住很多東西的。
3)綜合題
綜合題有兩個特點:一是一般離不開審計報告的編制,考友們對審計意見的類型要謹慎判斷;二是離不開會計知識的應用,或更干脆地說是離不開會計的專業(yè)判斷,例如,被審計單位的某項長期投資用權益法或成本法核算是否合適,或者某項會計政策變更的相關會計處理是否合適——所以《審計》考試離不開《會計》知識。
至于審計報告的類型,教材上列舉了相關樣式,但有一種很可能考到的意見類型教材上沒有樣本。這里不妨略作說明以供考友參考。
例如,我們對某被審計單位審計時,發(fā)現(xiàn)兩個事項(實際考題可能不止兩個事項):
A:被審計單位存貨盤虧90萬元未做相應處理(我們認為該事項屬保留事項);
B:被審計單位在資產負債表日后涉訴,審計報告日前被終審判決應賠償100萬元(我們認為該事項屬無保留但應加上解釋說明的事項)。
那么,這份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無疑應該是保留意見,但除了保留事項A以外,還有一些不需保留但需要在“無保留意見段”后面加“解釋說明段”的事項B.《審計》教材上沒有既有“保留意見段”又有“無保留的解釋說明段”這種報告格式。
于是,報告可以處理成這樣的格式:說明事項A意見段說明事項B(考友可以參考1997年的《試題及答案匯編》的審計試題答案)
筆者在1997年的CPA考試中寫了這樣的報告,當時覺得那是一份“創(chuàng)新”的報告。我后來發(fā)現(xiàn),我的寫法和CPA考試委員會公布的答案類似或者說是一樣的。我曾經為自己當年的“創(chuàng)新”很感自豪,但現(xiàn)在有了新的想法,也就是覺得似乎該“返樸歸真”,沒必要搞那么復雜。因為,如果事項A已經令CPA覺得應該出具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那么,本該作為“無保留但需說明”的事項B也跟保留事項A一起構成了保留事項。因此,在這種情形下,對于尚不足保留的說明事項B,CPA要么干脆不提,要么就干脆寫到前面的保留事項中,沒有必要那樣拖泥帶水的。我的這個看法不一定對,為了分數(shù),考友最好選擇穩(wěn)妥的做法——CPA考試委員會希望我們做什么樣的答案,我們就做什么答案給他們看。
5.《經濟法》
對于很多考友而言,在《經濟法》的考試中,最苦的莫過于“記不住”或記不清楚。
學習、讀書有一個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很多考友讀書時,過分被書所左右了,在書里迷失了自己。這種習慣在學法律時的不良后果顯得特別嚴重。例如,學習公司法關于“經理的職權”時,一般就想著書上怎么說,然后去記憶。我想,我們可以經常變換角色,例如,我們可以想:假如我們是立法者,要賦予公司經理哪些職權;我們還可以想:假如我們是公司經理,我們將要求哪些職權。學習時如果有這種意識,做考題時會比較順。讀書,特別是讀法律的書,更應該是“人在讀書”,人是主動的,書以及書上說的是“身外之物”。
事實上,法律的條文從來就不是隨便一二三四地列舉的——里面隱含著某種順序——學法律真是要學到不靠背的感覺才能算入門。要把法律學到不靠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希望考友們下點苦工夫試試。
如果我們確實“記不住”就只好猜了,但法理經常有悖于常理,想當然地選答案是很危險的。前文介紹的“把選擇項分組”的辦法可以在這門課的考試中用用。另外,一些重要的數(shù)字,不妨在考試前再記憶一遍,總是會考到一兩個的。
在回答主觀題時,除了要努力說對實質意思,還要盡量使用專業(yè)術語,例如,“意思表示”、“要約”等等——不宜用常用語表述。這點應該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這可以增加我們得分的可能性。
四、通過學習知識儲存時間,時間以知識為媒介決定價值
據(jù)說,未來的競爭是時間的競爭。時間不可儲存,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知識來儲存時間。時間決定價值,即便是在知識經濟的條件下,時間也依然決定價值。我們今天工作一小時的價值并不是簡單一小時的價值,因為這個“一小時”凝聚著我們過去通過學習知識積累的很多時間。也許,積累了知識就意味著積累了時間,積累了價值!獙τ诖蠖鄶(shù)人而言,這或許比所謂的“資本積累”會更具有意義一些。在學習和考試生涯中,筆者“發(fā)明”了一個“理論”——“通過學習知識儲存時間,時間以知識為媒介決定價值”這個說法是否合適,考友自行判斷。
寫到這里,我并不知道上面這些文字是否達到了初衷,也不知道是不是能給CPA考友們一點啟示和幫助!胺鸲捎芯壢恕,就順其自然吧。不記得在哪里看到一句話——“車輪不倒,滾滾向前”,且竊來與CPA考友們共勉。
初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資產評估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大綱 | 試題 | 復習 |
中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高級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試題 | 評審 | 復習 |
注冊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會計基礎知識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
稅務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大綱 | 復習 | ACCA考試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