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祝先生在一次購物抽獎活動中,幸運地抽中了“泰國六日游”的大獎,但由于一些個人原因,他不能按原計劃參加旅行。沒想到的是,這次原本幸運的“泰國之旅”轉眼成了他煩惱的開始。
原來,祝先生在中獎后,與旅游公司簽訂了旅行合同,繳付了合同補充條款中注明需自行支付的那部分費用(包括機票稅、泰國當地導游小費、機場稅、意外險等,合計2330元),且注明如臨時取消,相關費用損失自負。當時祝先生認為自己肯定會去,對收費的項目也無異議,就簽了這份旅行合同。原本以為一切準備就緒,就等出發(fā),但一些突發(fā)原因使得祝先生只能放棄這次旅行。事后,祝先生向旅行公司提出一些沒有發(fā)生的費用是否能退時,旅游公司以所簽訂的合同為由,拒絕退還。
祝先生認為,由于個人原因導致此次旅行不能成行,自己應該負違約責任,也愿意承擔因違約而產生的經濟損失,但他怎么也不能理解飛機都未上,機票稅從何而 來;泰國都沒到,當地導游小費如何產生,種種疑問一直困擾著祝先生。為此,他多方打聽,詢問這樣的做法是否有依據,是否合理,但都沒有得到明確的答復,在百般無奈下,他只得向消保委投訴。
市消保委空港辦在向華東民航管理局和北京民航總局求證后認為:機票稅是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機場稅、旅游稅等相關稅種的總和,主要由當地財稅部門征收,航空公司只是代收。機票稅不是由機票本身而產生,而是要在消費者搭乘飛機,到達目的地后才產生此稅。因此,祝先生此次旅行未成行,機票稅也根本沒有產生。在市消保委多次協調,祝先生最終追回了原本可能損失的560元機票稅。
航空消費相對于普通商品消費來說是一個較特殊消費領域,消費者相對比較陌生,信息來源也可能比較單一,所以,消費者在乘坐飛機前最好能先了解有關信息,不要到事后出現問題了再想到維權,這樣不僅不利于自己維權,也會給自己帶來經濟和精力的損失。